普通话是国的温度

时间:2025-09-15 来源:湖南教育融媒 责编:刘洋 编辑:邱梦

分享到

编者按

自1998年起,每年9月第三周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。今年9月15日至9月21日是第28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,主题为“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,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”。

说好普通话,沟通你我他。近年来,湖南省聚焦语言文字重点领域持续发力,全面提升了语言文字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能力,在提升学校语言文字教育教学水平、语言文字服务乡村振兴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。2023年,湖南省普通话普及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,取得历史性进展。

推普周期间,我们特邀请专家、学者分享其在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过程中的所思所感,展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日常生活中与文化沟通中的桥梁作用。敬请关注。


神州大地的方言,像田野里的花草,各有各的模样,各有各的芬芳。可花草长得再旺,也得有阡陌相通;乡音说得再亲,也得有共通的言语搭起桥梁。这桥梁,不是别的,而是普通话。

西北大爷晃悠着十元面值的票子在北京坐公交,本是主动买票去建国门的诚心,却遭到了售票员的鄙夷。原因就在于大爷把建国门说成了“见过么”,售票员只得拿出一张百元红票反问,“这个,你见过么?”语言上的误差造成了一场哭笑不得的对峙。一位湘中籍的厅领导,上午下午都说成了“yawu”,结果办公室主任把领导要求上午开会通知成了下午。这两个故事里的误会,哪只是一种笑话,分明是舌尖上的坎,绊了脚步,也隔了人心。

人活一世,谁不是在跟世界打交道?开口说话,是把自己亮给别人看。说不好普通话,就像揣着宝贝却打不开匣子,纵有满腔热忱,也递不到人家跟前。你看那跑业务的,一口流利的普通话,南腔北调都能接上,生意自然顺顺当当;要是嘴里总绕着方言的弯,人家听不明白,再好的点子也落不了地。这哪里是说话的事儿,分明是把自己的路走宽走窄的学问。

有人说,乡音是根,丢了可惜。可普通话不是要刨了这根,而是给这根添些养分,让它长得更茂。你在村里说方言,透着亲热;到了城里说普通话,显着尊重。就像那田里的稻子,在家乡的水土里能扎根,换了地方也能结果,这才是真本事。古人说“入境问俗”,如今该加一句“见面说通”,你懂我的话,我知你的意,再远的距离也能凑成一桌热饭。

你看那高铁上,南来北往的人凑在一起,说的都是普通话,家长里短能聊到一块儿,喜怒哀乐能共情。这语言里藏着的,是彼此的善意,是相通的温暖。要是各说各的方言,你瞪我我瞅你,就像隔着层毛玻璃,再近的距离也觉得生分。这世间的事儿,最怕的就是“隔”,普通话就是捅破这层隔膜的手,让心与心能贴得更近。

说到底,学说普通话,是给自己添双翅膀,能飞得更远;是给别人递杯热茶,能聊得更欢。西北大爷要是能说准“建国门”,哪会有那十元与百元的尴尬?湘中籍那位厅领导要是把上午下午说分明,办公室主任也不用琢磨是早餐后的“yawu”还是中餐后的“yawu”。这舌尖上的事儿,看着小,实则大,它能让误会消了,让前程顺了,让这偌大的国家,成个热热闹闹的大家。

方言是家的味道,普通话是国的温度。带着家的味道,揣着国的温度,走到哪里都能扎根,碰到谁都能交心。这大概就是学说普通话最深的道理——让每颗心都能找到共鸣,让每条路都能通向远方。(作者肖凌之系中国作协会员、湖南大学兼职教授、湖南警察学院客座教授,湖南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,省文明办原主任。)

责编:刘洋 编辑:邱梦

来源:湖南教育融媒

湖南教育新闻
《湖南教育新闻》栏目简介

《湖南教育新闻》栏目简介

查看详情
国防教育频道
国防教育频道简介

国防教育频道简介

查看详情
湖南招考
直播预告!“湘就业”直播带岗2023年高校毕业生专场来了!

直播预告!“湘就业”直播带岗2023年高校毕业生专场来了!

查看详情
“我是接班人”网络大课堂
“我是接班人”网络大课堂简介

“我是接班人”网络大课堂简介

查看详情
奋斗青春号
奋斗青春号

奋斗青春号

查看详情
友情链接